什么?官员还要雇师爷?
人家清朝是满人为官,没文化,才需要师爷。你一个两榜进士出身的县令,还要雇人替你处理公务,要不要脸啊?
至于说迎来送往,大吃大喝?真嫌老朱的刀不够锋利吗?
所以说,朱元璋给的俸禄,一个七品县令要用来纳娇妻美妾,起豪屋盖大厦,肯定是不够的。但是,用来维持体面的生活,其实是没问题的。
以至于明中期的官员王琼自己都说:“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为养廉用度。”
问题出在哪呢?
首先,随着承平日久,粮食价格开始下跌。原本朱元璋定官俸的时候,粮食比银子好用,一两银子只能买一石大米。官员们也更乐于接受大米。
但是,随着天下太平,粮食价格的开始下跌,渐渐地一两银子能买两石大米。虽然还是发这么多大米,但是官员们感觉吃亏了。
让朱元璋发银子,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哪有那么多银子啊?百姓们交上来的是粮食,让百姓们把粮食换成银子再交税,肯定会大受商人们的盘剥。(事实上,明中期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才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取白银为主要赋税,创造了条件)
于是乎,朱元璋进行了俸禄改革,发一部分大米,一部分交钞。交钞,就是没有准备金,单靠朝廷信誉发行的纸币。
刚开始,交钞价值坚挺,官员们很满意。但是,很快地,交钞开始贬值, 官员们又不满意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进行了第三次官俸改革,将年俸改为月俸,不发交钞了,还是发大米。七品官一个月七石半大米,一年收入九十石大米。
算是给官员们涨了百分之十几的工资!
这算是明朝官员俸禄的顶峰了,关于这次俸禄改革,朝堂上还有过不小的争议——咱大明这俸禄是不是定的太高了啊?拿着挺不好意思的。
然后呢?
从朱元璋心灰意冷,取消百官赐宴开始,官员们的待遇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靖难之役,朱棣消耗了大量的钱粮不说,还要北征草原,南平安南,七下西洋,修《永乐大典》……钱从哪来?于是乎,他决定,官员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