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的也极其简陋,大部分都是用铸铁铁轨直接铺在地上,连个枕木和碎石都没有,轨距也以窄距为主。
到了第二阶段,就变成了运输和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为了追求客运列车的舒适性,铁路才逐渐出现了枕木和碎石,以及标距和宽距的各种轨道交通。
而缩小到轨距这个范围,也能大致分为三种,窄距铁路、标距(标准距离)铁路、宽距铁路。
窄距大多是指铁轨中间的距离从60公分到100公分之间的铁路,这种细长的铁路交通大多是从矿车上发展而来,因为它早期就是专门用来在矿山上拉矿石用的。
不过后来这种窄距铁路因为铺设比较方便,不太挑地形的原因,也经常出现于战争当中,一战和二战中,西方国家为了在战场抢运物资和兵力,就临时铺设过这种小火车,甚至可以一边开一边铺,随时转移,这就是它的优势。
其次便是进入轨道交通发展的第二阶段,货运和客运,以这两种需求制造的火车,轨距最小的便是标距一米五五左右的火车,这个轨距的列车不管是用来客运还是货运都很常见,一直沿用到现代当代也没有淘汰,而这个数据的来历,据说只是因为当时西方的马车,尤其是双马驾辕的马车,它的车轮轴距就是这个距离。
一米五五,这个宽度正好能够容下两匹马并排奔跑,也是当时西方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所以就这么被定成了(标准轨距)。
宽距铁路的出现,大多都是比较少见的超重型货运专列,客运一般从不使用,这种宽距的范围,也就是两根铁轨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一米八到两米四之间,专门用来运输重型货物或者大件货物,就是一次拉一列坦克,火车也能装得下,拉得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