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会让我陪着你一起去东南亚呢?他之所以不明着说同意,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装作不知道此事,将来万一咱们俩要是捅了篓子,他才好出面捞咱们呀。你想想,他要是不同意,会让总公司特批给咱们两百万美元吗?这钱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让咱们用来贿赂印尼当地的贪官污吏吗?”
宣桂芳在农科院熬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而且还不多。当时宣桂芳把家里面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和这笔经费混合在一起,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带着同事,埋下头来搞研究,最后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搞出了成果,赢得了领导的重视。以后宣桂芳再申请科研经费,相对就比较容易多了。
而在燕京,“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也在时间进入六月份之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工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已经陆陆续续的准备好了,开始进入装配阶段,只好装配调试好了,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实验了。当然,也仅仅是实验而已。就算是能够成功,也只能说明从大气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是可行的,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从实验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宣桂芳回忆起来她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份辛苦真的是有点不堪回首。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没钱没经费,当时宣桂芳有不少想法,就差钱把这些想法变成事实,可是上面根本就不批,一方面是研究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宣桂芳当时名不见经传,年轻,农科院的领导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够搞出什么名堂来。
“士卿,蓉蓉,你们怎么在这里?”郭仕达笑着说道,“相请不如偶遇呀,在这里碰到你们,还真是缘分。走吧,你们谁也别推辞了,去二爷爷家坐坐吧。”
农科院创立于1957年,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
姜湫涵这次之所以带着这么多孩子。不远千里的来到下关村,就是要让在银河学校本部学习的孩子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他们现在所具有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让他们懂得珍惜。
“现在,我们研究所就有很多年轻人找我诉苦,说他们想做研究,可是领导就是不批准不给钱。让我帮他们想办法,你说我一个老太婆能够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帮他们跟领导说说,领导批准不批准还在两说,就算是批准了,我能帮助的也就那么几个,还有更多的,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憋在肚子里面,要么慢慢的消失掉,要么将来憋不住了,就跑到国外去,或者干脆接受风投资金的资助,辛辛苦苦做研究,最后取得的成果,有一多半的权益全都落在了外国人的手中。我这个老太婆,看着痛心呢。”宣桂芳虽然登上了国内科学界最高的荣誉,但是这片赤子情怀,却还没有改变。
一转眼,到了六月。六一那天,姜湫涵带着从银河学校小学部挑选出来的二十位小学生,赶到燕京,然后从燕京搭乘飞机,抵达陇西省金城市。下关村的银河小学的分校还在建设之中,不过学校已经买了大巴车了,姜湫涵他们就坐着这辆大巴车,抵达了下关村,和下关村的孩子们展开了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