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偷风不偷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第 64 章(1/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将近凌晨, 波曼嘉公寓四十层的窗户依然亮着,项明章回来后直奔书房,打开电脑对着资料边看边查。

    那间复华银行于1915年创办, 当时沈作润年仅二十岁, 祖籍是浙江宁波。

    项明章查阅了一下, 清朝末年, 宁波口岸贸易发达,为方便资金的交易和流通, 当地开设了大量钱庄。

    钱庄背后基本以家族为单位,这些豪门巨贾积累大量财富, 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宁波商帮”。

    后来列强入侵, 外国资本涌入国门, 宁波商帮为了与之抗衡,并顺应现代化的潮流,开始创办中国人独资的银行。

    曾经这座城市的银行中, 宁波资本占据了四分之三。

    沈作润就是宁波商帮中的一员,他二十岁举家来到这里,创办复华银行, 可见沈家资本雄厚,此人胆略不凡。

    沈作润除了是复华银行的行长,在1935年, 他又进入了市银行工会担任要职。

    到1941年, 沈作润正式辞去复华银行行长一职,专注于工会的职务。

    然而遗憾的是, 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的银行家, 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沈作润去世的第二年, 复华银行正式关闭。

    项明章倒是不意外, 战乱时期,没有什么能够长久,国家尚且风雨飘摇,一间银行屹立三十年,当中的艰辛不是几张资料就能论述清楚的。

    项明章内心感慨,握着笔不自觉地在纸上轻描,写下数字“三十”。

    他忽然察觉到一个问题。

    复华银行存在了三十年,在1945年关闭,但沈作润在1941年就不再担任行长。

    那最后的四年里,银行行长是谁?

    项明章把资料又看了一遍,确实没有交代相关的内容,他上网搜索,也没有查到更多的信息。

    乱世中的四年,时局和战况最紧张的四年,经商谈何容易,一间银行不可能没有掌握大权的最高级。

    就算资料保存不完整,拼凑不出详情,那只言片语总该有吧?

    哪怕只是一个名字。

    可项明章找不到丝毫残痕,时间太晚了,他却等不及,失礼地拨通了那位老教授的电话。

    询问之后,老教授答复了四个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