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来年考成时的重要依据。
内阁次辅、吏部崔景荣是个比较务实的官员,所谓以农为本,他对李彦的提议表示赞同,何况这件事主要是工部出钱出力,就连人,兵部那边也会进行配合,崔景荣没有理由不配合。
明帝国的六科性质已经御史差不多,以六科的职权,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本应当同都察院有所区别,更侧重于职责的纠察,譬如某部尚书的政令,通常都需要经过本科都给事中查核,拾遗补缺,权力很大。
六科没有决权,却有否决权,由此可以看到,事实上明帝国的官僚体系内部,也非常重视权力的制衡,但是在封建王朝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情况下,这种均衡很容易给破坏,也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扯皮和纠缠不休。
党争时期的明帝国就经因此而陷入行政效率极为低下的境地,虽然这种体系看上去挺合理,但是因为给事中也都是人,很多都是考中进士以后,就进入六科担任给事中,行政经验极端缺乏,导致六科和御史只能做差不多的事情,难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反而影响行政效率。
权力衡必然需要,但先必须保证行政效率,如今都察院已经给李彦弄成案件的审查和起诉机构,工作方式和内容已经同过去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在都察院的职责中,反贪腐以及对官员的查核,依然是重点,但是方式,并非风闻言事,而是可以直接进行调查,觉得有问题,就可以直接向大理寺起诉。
而六科的权,李彦也提出几条建议,并借着这次的“治水”之策,提议调整六科的职权,明确六科的职权就是对官员进行职务监督,评审这些官员是不是尽到了职责。
虽然说吏部也有专门的司,但是考虑到官员任免的重要性,赋予六科同样的权力并不重复,毕竟考功司侧重于日常纠察,而六科则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
在用人方面,李彦比较欣赏张居正的考成法,虽然说还不是尽善尽美,但是考成这样的思想,应该成为用人和对官员评价的主要方面。
李彦知道当年张居正身后的结局并不是太好,他的做法,可谓将上到皇帝,下到百官的统治阶级得罪得很彻底,可以想见,他要是也搞什么考成法,肯定也会遇上极大的阻力。
政改肯定需要进行,不过并不急在一时,明年就是国士大会,到了那个时候,有些条件差不多才能够成熟。
而在李彦的推动之下,吏部、六科都赞同将治水纳入工作的重点,也算是对这种职责的提前熟悉,也能推动治水工作的进行。
治水是为了水道的航行,并且防范天灾带来的破坏,最根本的却是农业展的需要。
水利失修,灾荒频仍,特别是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很多人无田可种,很多田地就此抛荒,出现大片大片的荒地。
随着马铃薯等干旱作物的推广,北方这些年的情况好一些,但是因为水利失修,很多田地耕种困难,特别是大地主占了大量的土地,却不能很好地组织生产,不愿意投入搞水利,在高额田租和赋税的重压下,佃农又种不起地,纷纷破产。
在投入大量资源兴办水利的同时,李彦也让工部着手组织荒地的屯垦,以华夏这样多的人口,以农为本,确实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Www..Com。章节更多,支持&泡 书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