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有那么乐观。
“火药的爆破是个新命题。邵荣你这边抽调几个技术好的。我让工匠营、军器局那边再调些人。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李彦点头说道。
“这次复州之战。突击队的作用很关键。现在复辽军也正式拥有了六个主力营。两万余人。也该到了兵种多样的时候。”李彦看着众将说道:“对新战法的摸索。肯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看就以突击队为基础。扩建特种作战营。包括突击队。以及以后其他地新兵种。都暂时放在特战营。”
李彦想到后世的特种部队。感觉或许能够搞一支出来。即便他对特种部队地作战方式并不了解。起码也能弄一支精兵出来。
“复州之战中。炮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我们现在的大炮。哪怕是一千斤地重型炮。也不能对城墙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实心弹根本没有作用。开花弹爆炸的效果也欠佳。毕竟只有四五斤的药。”后掖炮兵的哨官陆勇说道。
“如果是那种五千斤地红夷大炮。或许能直接轰开城门。”
“五千斤的大炮。你怎么弄上战场?”王国兴曾经在灭虏营搞了一段时间地炮兵。最后还是放弃炮兵。选择了机动能力更强的骑兵。
火炮的威力确实很大。在战场上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火炮移动起来确实麻烦。一则这个时代的造炮技术有限。炮管管壁很厚。炮身很重。红夷大炮就重达五千多斤。几乎不可能搬运到战场上。只能用作守城。
还有就是炮车和道路也比较简陋。五千多斤的火炮。很难搬运。对军队的行动能力地影响很大。
“军器局一直都在研究新式的火炮。不过目前的进展不是很大。”李彦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火炮存在很多问题。譬如重量、射程、弹丸重量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
首先就是重量。只有重量减轻了。火炮的结构精简。才能提供野战。随军机动。但是现在铸造的炮管。管壁都比较粗。不然容易炸膛。要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最重要的还是在材料上下功夫。冶炼机械性能更好的钢铁。
其次就是弹丸的重量。开花弹的研制成功。使得炮弹的杀伤方式有了根本性地转变。开花弹地出现意味着不必再依靠弹丸的动能杀伤。只要将炮弹投送到更远地距离。就能依靠炮弹的爆炸杀伤。
弹丸越重。意味着装药量更大。爆炸时的威力也就更大。在李彦看来。这甚至要比火炮的射程更加重要。毕竟没有杀伤力的话。那么射程再远也没有价值。
针对复州之战。邵荣就提出现有的火炮对高大城墙的作用太小。也就是威力太小。照他的想法。要是炮弹的爆炸威力能够达到炸开复州城的那些火药的威力。那才是最好。
当然。邵荣也不会认为火炮能够一次性投送出上万斤火药。不过他的思路倒是与李彦一致。那就是尽可能提高开花弹的爆炸威力。
军器局对火炮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虽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少是逐步摸清了火炮的工作原理。譬如炮筒越长。似乎投送的距离越远。口径愈大。能够投送的弹丸也就越重。
“即便是火炮的研究能够在最近取得突破。可能也很难达到大家所期待的那种程度。饭要一口一口吃。新式火炮也不是说说就能出来的。不过也一定会出来的。”李彦笑了笑说道。
“军器局会加大火炮研制的投入。”李彦想了想。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发生过。但出现开花弹以后。对建奴骑兵的杀伤力也应该是很强的。而且火炮被称为陆战之王。肯定是有极其重要的重用。
李彦原本对军事方面的东西知之甚少。却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军的统帅。不仅要管打仗。要管训练。后勤。还要管理兵器的研发和制造。
邵荣听了李彦的话。倒是眉飞色舞。兴奋异常。他期待有一天。能够带着炮营作为主力。
不过这要求显然不低。李彦也只能将这件事记下来。抓紧火炮的研制。要是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炮身重量以及机动性不能解决。火炮显然是不能成为战场主力的。
复州之战烈度不大。所能看到的也只有攻城时的一些困难。以及炮兵、突击队作战的特点。归根到底就是攻城时的战术。
通过这次总结。李彦决定组建特战营和炮营。将选锋营的后掖抽调出去。组成独立的炮营。
至于特战营。以突击队为基础。组建一个突击队。一个爆破工兵队。暂时还想不到别的兵种。暂时就保留这两个队的编制。
在离开金州前往东江之前。李彦与王国兴等人商议。对兵备道衙署的权力体系进行了调整。
作为兵备道。李彦自然是最高长官。然后衙署设置军政联席会议。所谓调整。实际就是增加了这个联席会议。在不影响李彦权威的情况下。形成一种集体领导的协商决策机制。
以往。即便是没有联席会议的存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李彦也总会召集大家一起商议、决策。虽然最后还是要李彦乾纲独断。不过这种协商决策的传统已经形成。现在不过是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倒是进行的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