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天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五一回 扩军备战(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的。而且不允许随便扩散。其他的方面因为李彦想要鼓励推广。就是象征性的收费。也不限制扩散。

    对于华夏工场下面的这些新技术。天下的商人都是眼馋了很久。但都没有能够弄到手。倒不是华夏工场保密。而是这些技术的复杂性、精细性。并不是这些不懂技术。甚至也不搞生产的商人所能明白的。

    传统的商人只是做贩卖。甚至市场上的货源越少。生意越好做。加上华夏工场强悍的背景。有实力的商人也不会去挖墙脚。一般的小作坊则没有那个实力。

    华夏工场旗下工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工商业经营方式。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同样能够获的不亚于贩卖的利润。特别是李彦与商人合资。在天津、滦州办起了几座工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的华夏工场的技术授权大受欢迎。购买授权。签署协议。加入技术联盟的商家也越来越多。

    除了想要技术。以组织生产的商家。还有很多贩卖这些产品的商家。也会要求加入这个联盟。以获的更好的技术支持。

    这个命名为华夏技术联盟的组织发展相当的快。很快就拥有了一千多成员。仅仅是授权费用和会员费。就已经非常可观。

    而为了更好的授权。推广技术。联盟就以会费为资金。在华夏技术学校的支持下。建了一座专门的学校。向这些商家派出来的学徒教授技术知识。这个学校被命名为华夏工学院。

    天启元年前后。辽东一直战火纷飞。江南江北也时有灾荒。不过华夏工场旗下的产业发展的都很好。偌大的明帝国。依然深藏着无穷的潜力。

    甚至于前方的战事。也为这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需求。直接刺激了煤铁厂、车船厂的兴建与发展。

    滦州的煤铁。有一大部分是被华夏工场消耗。或者是运送往金州。

    特别滦州煤炭的开采。规模扩大了十数倍不止。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通过马车、船只运往各的。

    除了工业燃料。煤炭在民间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虽然夏天取暖的需要少了。不过普及开来的蜂窝煤炉。以其方便实用。被广泛使用。也为煤炭的消耗增加了一个稳定的出路。

    煤铁是工业的基础。如果是滦州煤厂只是规模扩大的迅速。那么滦州铁厂不仅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提升的水平也相当的快。

    科学生产与技术管理。大量的技术资料累积。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聚集起来的。这个时代最为庞大的技术工匠。使的滦州铁厂的冶炼、铸造技术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逐步完善。快速提升。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大明最先进的铁厂。

    铁厂产能的放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可以让军器局和机器厂需要的钢铁的到及时供应。军器局也能够提供更多的火铳、火炮以及铠甲。

    工部军器局制造的火铳、火炮、铠甲以及其他武器。都是优先供应复辽军。至于辽西广宁军所需。则首先清空仓库。然后才使用复辽军淘汰下来的老产品。

    这倒不是李彦厚此薄彼。有句话说的好。掌握武器的还是人。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武器要想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啊。还要看使用它的人如何。

    好在工部军器局的生产能力一直不怎么样。各个军镇卫所也都有自己打造兵器的军器局。另外内监还有兵仗局。工部发下来的任务。军器局还是能够轻松完成。

    徐光启被再次启用以后。与李之藻尝试用西洋人的技术铸炮。他们从澳门那边的葡萄牙处买了几门三四千斤的红夷大炮。并且打算多造这种炮。

    李之藻作为工部都水司郎中负责造炮。他的重炮思想。与李彦在军器局一直灌输的轻炮思维显然并不一致。

    不过李之藻也认识到军器局的铸炮能力似乎并不比那些澳门的传教士差多少。而这个军器局又十分排外。拒绝让西洋人接触他们的铸炮技术。

    这一点。李之藻曾经向李彦写信提出。不过李彦给予了回绝。在他看来。这些传教士代表的始终是西洋人。李彦可不想这些技术被西洋人学去。他给军器局的命令是严格执行技术保密制度。只要不是军器局的人。就没有资格知道军器局的事情。不管他是工部主事。还是工部尚书。更别说那些洋人。

    为了这件事。李之藻甚至与李彦打起了官司。李彦的回答也很明确。你想要造炮可以。想要造炮的技术则没门。除非是答应不泄露给洋人。

    事实上。现在的军器局核心力量已经被李彦抽空。譬如制造火铳最核心的就是铳管。这个部分已经全部放到精作坊。相应的人手也调了过去。军器局现在只是负责将各种零件装配起来而已。就是一个总装配的车间。

    对于李之藻、徐光启这样的技术官僚。李彦还是很欣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做的比李彦更出色。

    为了这件事。李之藻甚至徐光启都与李彦闹的很不愉快。最后李之藻只能是自己组织人手。用西洋人的技术造炮。这回李彦倒是派了人给李之藻使用。实质却是偷学西洋人的造炮技术。结果的到的资料显示。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