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决战198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第二梯队 一(4/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始,中国军方便已经获得了相关的先期预警,应该说美国方面对苏联第二波次空降部队的规模判断的相当准确,甚至给出了相关部队的番号和编制情况,但这些都与事无补,因为美国人并不需要直接面对那些从天而降的入侵者。

    而与此同时,苏联方面的反侦察手段也从原先的地面伪装升级到了直接打击。从1984年1984年7月28日星期六,美国华盛顿特区夏时制时间上午7点50分(北京时间同日下午7点50分)开始,飞越苏联领空的6枚美国军用侦察卫星上所携带的红外传感器接连发生无法解释的“致盲”事故,其中两枚卫星所装备的敏感元件被直接摧毁,尽管美国官方事后向内部宣称那只是“一般机械事故”。但是显然这一系列事件与苏联方面设在萨雷沙甘的20千瓦连续波二氧化碳激光器和1米口径的光束导向器频繁工作不无关系。而更为危险的信号是根据可靠情报,苏联方面已经开始启动部署在西伯利亚的反卫星动能拦截弹,也就是里根总统所宣称的“星球大战”随时有可能会爆发。

    “上帝啊!苏联人一定是疯了!”在西太平洋的上空从南日本所属的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国空军第961空中管制中队的一架E—3A“望楼”型空中预警机此刻正几乎贴着中国山东半岛外的领海线以8850米的高度进行值勤巡航。在这个位置上庞大的机身背部那直径9.1米的雷达罩内,由有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此刻正紧密的监视着600公里以外,不断出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天空的大型空中目标。

    虽然以向来凭借宽敞舒适而著称的波音公司生产的707型客机为原型,但是加装了大量相关的电子设备之后,改装后的机舱内一下子要塞进12名系统操纵人员和1名值勤官仍不免有些拥挤。此刻正端着一杯美国空军所提供的速融咖啡注视着那一台台外型繁琐的多用途控制台上那由绿色线条所组成的各种图案,值勤军官德雷尔少校显然被自己眼前所展现出的那一可怕的景象所惊呆了。

    一般来说E—3A“望楼”型空中预警机所装备的雷达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划分成32个扇形区,分别在每个扇形区内选用恰当的工作方式组合。其敌我识别系统在一次扫描中能询问200个以上装有应答器的空中、海上和陆上目标。但是这个数字绝非是E—3A型空中预警机所可以监控的目标总数。

    因为E—3A型空中预警机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子系统,包括导航、通信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等。其中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显示器、多用途控制台、电传打字机和辅助显示器组成。辅助显示器有正常与放大32倍两种倍率,后一种可用于监控和指挥多架战斗机的空中格斗。

    而数据处理系统则可以记录、存储和处理来自雷达、敌我识别器、通信、导航和引导系统以及其它机载数据搜集和显示系统的数据。一般来说能处理400个不同目标;而为了适应欧洲战场的需要,美国空军已经将其容量加大到600个。机上的操作员通过控制台上的显示器,以文字或者图形的多种格式查看各种信息,并做出各种监视、识别、武器控制、战场管理和通信的操作指令。

    但是此刻展现在德雷尔少校的数据却明确表示从蒙古高原的北部地区,苏联空军的战机正象历史上那无数个盛夏之时肆虐过欧亚大陆的蝗群一般遮天蔽日的向南涌来,仅仅是军用运输机这样的大型目标便已经达到了单架E—3A“望楼”型空中预警机的监控极限,更何况在那些机身臃肿的运输机群外围还有着数量庞大的护航机群。

    “北京城区内的巷战仍在继续,中国方面表示局势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而位于华盛顿特区西南部波托马克河畔,阿灵顿区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之内,周末的好心情早已被中苏之间愈演愈烈的战事冲得无影无踪了。虽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们还在白宫西翼的地下室内进行着紧急的措商,但是空前庞大的战争机器已经在美国国家军事指挥中心(NMCC)的操控下隆隆的发动起来。

    作为1959年建造并交付使用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美国国家军事指挥中心是支撑合众国最高指挥当局在平时和战时指挥美国武装力量的基石。这里除了存贮有美国人所能想象到几乎所有战争计划和战斗行动方案之外,更连接着美利坚几乎所有情报神经末梢。

    通过当前态势显示室和作战室,远在白宫的美国总统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与国外任何一个或全部联合司令部进行联系,并下达作战指令。而此时国防副部长—威尔·塔夫脱正与来自联合参谋部派出的作战部军官一起共同担负着将整个西太平洋的最新局势上传,并按预定的并得到批准的计划采取行动。

    在宽敞的作战指挥室内配置有各种显示设备:一幅3米长、2.4米宽的大屏幕上正用投影显示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和其他探测与情报系统提供的情况图、要图和各类报告。而一边的电视屏幕上,则用来显示各联合司令部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