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天这么吵下去,附近的居民不知道会有多大竟见。而且总不能让这众多的吃客全都永远这样蹲在街头大吃大喝吧?第一天推出钵钵鸡时为了招揽生意,把桌子摆到了街边,谁知道其后的情况竟一直发展下去,完全沦为街头小吃了……
一尝之后,凉虾这种消夏圣品迅速征服了一群原来不是特别喜欢甜食的男人们,都在仰头一阵狂灌之后纷纷肯定了凉虾的美味和它优秀的降热消渴解暑效果。要知道,这东西和钵钵鸡、铁板串烧一样,都是帝都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这样经由徐铮风光问世,而且无论哪一种都是美味之极,一时间凉虾之名和徐铮的名字联了一起,人们交口相谈。
一阵混乱之后,没买到凉虾的都争先恐后的在徐铮摊前挤成一团,买到了的一时找不到桌子,就直接在街边或站或蹲,就地开始吃。
甜食是很容易吸引女性和小孩的。头一批试过的人赞不绝口,纷纷再要第二碗,少妇则拿着碗小心的盛着喂孩子,小姑娘和少女们更是喜欢这种吃起来清甜爽口又冰凉凉的东西。再加之其软滑细腻,小孩子和老人吃它也很方便,凉虾一推出,适应的人群明显的要比钵钵鸡和铁板串烧广泛得多。
钵钵允和铁板串烧的摊前是人满为患,见徐铮和卡洛、小班三人拖了只大大的酒缸出来,人群之中顿时响起一片嘈杂音。
灵机一动,叫上露西娜,从原野里抽了几张桌子出来,旁边围上凳子,学着露琪的法子,一张桌子上点上一支腊烛,请带孩子的少妇们或是年老一些的老人围坐下来吃。
麦卡带小邦加,两人从中城区赶过来,正好听得这话,小邦加喜道:“徐铮哥哥还会讲故事?我要听!对了,爷爷说,酸了酒都处理掉了,没有你说的那个叫醋的东西。反正你那么强,你自己造吧。呵呵。现要我要吃小吃,我要吃凉虾,我要听故事!唉,我们干嘛要住在中城区?我去给爷爷说,搬下城区来得了。想吃小吃还得专程跑过来,累!”
眼前人潮汹涌,卡洛和小班两位最先试吃的都大致知道怎么调制,便开始配合徐铮的工作。卡洛只调那种加红糖水的,小班则调制那种加入各种配料的。而且小班对徐铮讲述的那个关于凉虾的孝子故事记忆深刻,几乎是每卖出去一碗都要讲述一次。一轮购买结束,几乎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小吃背后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孝子故事。
贴心的举动更加得到大家的赞赏,家境贫穷的人有些也已经按捺不住,抱着纵是省一省也要试试这几种叫小吃的心态,纷纷下场一试。
我怎么知道?小班一阵头大,求助的眼光转向徐铮,后者才是这个故事的发源地。
众人大喜,热烈的要求徐铮讲述。徐铮抱起一个一直睁着一双蓝色瞳孔定定的瞧着自己的小孩,开始讲述三字经里提到的黄香,一个九岁多的小孩子,却深明孝道,小小年纪就知道冬天临睡以前给父母暖被窝的故事。然后又说了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
下城区的居民一向文化娱乐落后,很少有机会听到这些颂扬孝道和兄弟友爱的故事。徐铮又为了照顾多的小孩便于听懂,将故事不仅讲得浅显易懂,又尽量将之讲得生动有趣,为了达到效果,向安格尔等人学习的亚里斯大陆通用语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徐铮自己的脑细胞则因为费心尽力,只讲了两个小故事就不知道死了多少。
小班睁大了眼,道:“讲很多次了,已经讲得口干舌燥,我歇会再说,好不好?”
不过这倒是没有影响一大帮男人们的兴趣,纷纷越过一群莺莺燕燕的女人们和叽叽喳喳的小孩们,拥到卡洛身前,尝他所谓的新学“手艺”。
小班哭笑不得,只好又讲一遍。那少女听完,只觉得神往不已,道:“不知道那一对母子后来怎么样了?是不是儿子陪着妈妈,两个一起卖凉虾为生,后来这种特别好吃的小吃才流传了开来,对不对?”
两个家伙都跑得满头大汗,小班连忙调了两碗凉虾送过去。麦卡和小班一尝之下,立即赞不绝口,迅速解决了一碗之后又要了第二碗,嚷着要徐铮赶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