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城管无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剧变的前奏下(1/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这里是英吉利海峡的最狭窄之处。往日天气晴好的时候,偶尔能够看见波涛之后的大不列颠岛海岸。但在如今这种阴云密布,狂风乍起的天气里。就连海峡中通过的巨型集装箱船,也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这也是我们这次行动没有叫上荷兰人的缘故,那帮荷兰木鞋的不可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同时,梅森首相和工党内阁,还向盘踞在曼切斯特市政厅的黑人非法武装‘马丁路德金革命旅’发布了最后通牒,限他们在十二小时内释放人质就是那些被他们捕获的曼切斯特市政官员和议员然后无条件投降,但‘马丁路德金革命旅’在二十分钟之后公开表示拒绝,并且向白厅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反要求。由于这些条款实在是很荒谬,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因此,如果欧洲人愿意把统治欧洲的大权拱手奉上,可能英国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一体化了。

    巴纳扎尔上校将雪茄烟凑到烟灰缸边上弹了弹,然后再次塞回嘴里,“……理由也都是现成的为了躲避伦敦地区的战乱,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正在通过英法海底隧道涌过来,其中很可能有不少夹带了武器的暴力分子,必须严加核查才行。为此。我们已经在隧道出口的车站附近,建立了一座看守严密的难民营……倒是你们那边准备得如何了?关于这些超自然力量的事情,我可不太懂……”

    可现实却是,如今的欧洲大陆已经有了两个天然的领导核心法国和德国,它们想要拉英国入伙是为了壮大欧洲,但这哥儿俩还不会慷慨到让出领导地位。而且,以大英帝国崩溃之后,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小身板和每况愈下的国运,也实在是不够资格向德法两国发号施令了。

    但问题是。上述的这些画面,这确实是刚刚发生在英国第一大城市伦敦市区内的真实一幕。

    假如中世纪欧洲宫廷的那些吟游诗人们,有幸能够亲眼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的话,他们一定会由衷地感叹道:相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是多么的软弱无力!

    然而,现实固然残酷,但更加可怕的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英国人已经很像是清朝末期的中国人,具备以下心态特征: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因循守旧,让人失望透顶。他们不肯直面自己的衰落和崩溃,只记得曾经的骄傲和辉煌,并且继续傲慢地俯视着欧洲大陆,自以为是地玩弄着昔日的小手段。

    还有一座广场上。蹲满了一地挤挤挨挨的俘虏,四周则有荷枪实弹、面涂油彩的雇佣兵们牵着狼狗严密监管。不时有几辆军用卡车载着士兵呼啸而来,从广场上的人堆里挑出一批。锁上手铐和脚镣,用铁链子拴着,押上卡车拖走……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那些鼻青脸肿的俘虏,还是四周那些瑟瑟发抖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包着头巾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再加上那些写着阿拉伯字母的店铺招牌。以及规模恢弘的清真寺和高耸林立的宣礼塔,不知内情的人乍一看去,恐怕还以为这地方不是在北非。就是在中东。

    对于欧洲大陆的人们来说,隔海相望的英国就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天字第一号大麻烦。

    事实上,如果不是在画面背景中偶尔出现的大笨钟和伦敦桥,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相信这样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场面,不是出现在电影里或是中东和非洲。而是发生在伦敦这座大名鼎鼎的欧洲雾都。

    于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实际上就是站在欧洲门口,一支脚踩在门里边,一支脚还勾着美国在美欧之间骑墙,就是英国争取自身战略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自从骚乱爆发之后,伦敦穆斯林协会一直在用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布呼吁,哭诉他们遭到了异教徒惨无人道的大肆屠杀,号召全世界教友前来支援他们的圣战,并且得到了广泛声援……”

    金发碧眼、身材爆好的达绮芬妮小姐,就是一位胸口佩戴着铁十字徽章的德方人员,不过她并没有穿上军服,而是穿着一身金丝滚边的女式巫师袍,戴着一顶宽沿花边尖顶帽,披散着一头靓丽的金发,还在发梢处束着几朵紫色的蝴蝶结,精致的容貌上看不出多少女人的妩媚,倒是充斥着男孩子一样的英气。

    另一方面,离开了欧洲的英国。也很难在新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所以,英国对欧洲的盛情,一直是半推半就,欲说还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是愿意彻底欧洲化的,但前提是必须由英国来扮演欧洲领导者的角色:虽然如今不列颠的国势衰落得厉害,但大英帝国的荣耀可还没有被淡忘。

    法国,加莱。

    “……他们本来就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契机,一个阴谋的前奏,或者是一根一次性的导火索。只要这些异教徒能够点燃大不列颠这个火药桶,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我可从没指望他们能够办成什么大事!”

    “……阿嚏这又冷又潮湿的鬼天气……真想念普罗旺斯和阿尔及尔的阳光啊!”

    “……这个就连我也猜不出来了!毕竟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预言家!”

    一方面,没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