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科举,从童生往上,成为秀才、举人,再成为进士,需要数年的时间!人人都说十年寒窗,可惜这十年寒窗也说的短了,许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中举!这样一级一级的往上考,弄得儒生们筋疲力尽,现在科举只有一次,只要通过就能够进入官场,为朝廷效力,为天下人效力,如此岂不是好?”赵谌道。
“先吃东西!吃好了之后,朕再和你们辩论!”赵谌笑道。
有几个考生甚至站起来准备离开,然而到了考场门口的时候,考官拦住了他们。
“罢了,我们科举算是失败了,下午是实学,咱们干脆也不用考了!”
实学之中,算学竟然占到了一半。除了算学之外,农学也占到了四分之一。无论是算学、农学都非常的简单,在农学的最后竟然有一道题目,询问考生对农业种植有什么建议。另外,工学、商学占到了四分之一,工学、商学最后一道题目则是商税问题,一车货物从江南运送到燕京城,需要交多少税收,需要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
“若是在属官、吏员任上做得好,不久之后仍会为官一方!国家刚刚经历战乱,许多地方都缺少官员!”赵谌道。
“来人,去将这些老人家扶起来,咱们去宫中说话。”赵谌道。
“当今天下,读书人数量很少,只要会识字,便有中举的可能性!现在天下需要官员,只要稍稍有些学问,懂得世事,便能为朝廷效力!下午好好去做题,仍旧能够通过科举!”考官道。
“圣人之学的地位越来越低,我等到了地下之后也无脸去见孔孟圣人!”
之后赵谌进入了一座宫殿之中,儒生们也进入这里,赵谌命人给儒生们安排坐席,准备饭菜。
“这是第一次新式科举,不论是儒学、实学,只要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本事,朝廷便会录用!如果能够中举,你们也可以光宗耀祖,现在万万不可放弃!”考官道。
“众位老人家,你们快些起来吧!”赵谌道。
上百个儒生看着赵谌,不少的儒生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陛下,关于科举,您一定不能受朝中小人蛊惑!”一个儒生再次道。
赵谌进入了皇宫之中,这些儒生也纷纷进入了皇宫之中。
“是啊,这一次竟然不是考孔孟大义,如何去做?”
许多儒生准备良久,然而面对这样的考题却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儒生们纷纷大喊着。
※※※
不论如何,大宋宣武年间第一场科举总算是正式结束了!这一次科举仍旧有许多问题,科举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的粗糙,然则它仍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今以后,大宋汉族文明将渐渐的转变儒学、空谈为主的学风,实学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关于科举,朕和朝廷都有自己的打算,李纲、李若水都曾经劝过朕,朕没有同意,你们就不要劝朕了!这件事情也不是朝中某些官员的意思,而是朕的意思。”赵谌道。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距离除夕只有五天的时间了,各地科举正式开始。
以往科举,无论是秀才或者是举人,考试程序都一样,科举分为四场,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五道,第二场考《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考时务策三道,科举需要持续数天!至于进士科考试,更是要在封闭的房间中呆上两天两夜,期间不得离开!科举的选拔率极低,当年宋太祖第一次开科举,只选拔了二十多个进士!
“陛下,儒学乃是国之根本!不能改变啊!”
“我等读圣人之书,最是明白忠义的道理!这天下间没有人比我们读书人更忠于陛下!可是现在陛下改革科举,加入了实学,从今以后天下人以奇技淫巧为重,还有多少人忠于陛下?国家岂不是即将灭亡?”又有一个儒生道。
夜色降临,他们从皇宫里出来,所有人都带着沮丧的表情。
而这一次科举却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分为两场,每一场各一个半时辰,也就是三个小时,科举的选拔率也远远超过以往。
“朕反倒以为实学有用!地方上的百姓无非是种田、经商、做工,懂得实学就明白百姓在做些什么,可以指导百姓,岂不是好?”赵谌道。
考试结束,有的考生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人则是不断的叹气。
听到这话,下面的儒生们不由得都讪笑起来。
天下战乱多年,读书人数量也很少,因此参加科举之人数量也有限。
“这一次我们是完了!这考题和以往科举完全不同,我等根本不会做!”
“陛下,儒学乃是国之根本!从隋唐开始,士子科举,只要能够成为秀才便足以光宗耀祖,若是成为举人、进士,便可以为国效力,这样的制度再好不过,陛下您为何要变革呢?”这儒生道。
其实到了这样的时刻,整个燕京城、燕云十六州、大宋各地都知道科举变革势在必行,谁也无法阻拦新科举的到来了!
“陛下,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