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3
中秋无疑是很热闹,但那是属于普天同庆的热闹,跟朝局虽略有牵连,只不过却也算不得甚重要之事,然则中秋方才刚过,一桩大事便闹得满朝不宁了起来贞观十八年八月十二日,新罗使节朴正男抵京,并送来求救函,言及高句丽联合百济夹击新罗,新罗力战已渐不能支,恳求天可汗发兵已解新罗之危云云,适逢中秋将至,帝无暇理会之,并未置一词,而中秋刚过,风声便已从内廷传出帝欲再征高句丽,此消息一出,满朝文武哗然一片,战与不战之争大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上主流思潮以战为主,却强烈反对帝驾再次亲征高局丽,为此而上书者众,然,皆不见帝有何旨意下达,所有奏章一律留中不发,众臣皆不知圣意何在,纷争大起焉。
俗话说得好,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这会儿李世民不表态,也不接见朝臣,一派稳坐钓鱼台的架势,他老人家不着急,可身为太子的李贞却是急了,不急不行啊,见不到老爷子面的朝臣们可是一拨接着一拨地往东宫跑,无论是主战的还是反战的,都要求李贞这个东宫太子出面去找老爷子分说一、二,来人之多搅得李贞头晕脑胀,别说好生休息了,便是用膳都是将就着扒拉几口便算是了了事,整整三天下来,可怜的李贞险些都成了大熊猫了,那两眼眶黑得深邃无比,用不着化妆都能上台去扮演一下丑角的了,如此这般,李贞又岂能不着急上火的?
学老爷子那一套,躲起来不见客?好主意!李贞倒是真想这么干,只可惜他不能,不为别的,光是有着头,那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再算上李世民老骥伏枥,尤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这几个方面一相加,就注定了老爷子征伐高句丽乃必然之举,唯一的问题便是这战究竟该如何打罢了,可问题是这战事李贞却做不得主,甚至该如何打都未必能轮到李贞置啄一,二的。
这仗是无可避免的了,这一条李贞心里头有数就老爷子那个老辣的个性,甭管朝臣们怎么反对,他都一准会用兵无疑,只不过对于李贞来说,如今关键的问题是要不要设法劝阻老爷子亲征的事儿罢了老爷子一出,按其战略定式去打这场仗,最终的结果一准是徒耗军力,却一无所得,如此一来,大唐之国力有损还是小事,老爷子一旦挫败而归,闹不好整个人都会因此而垮了下来,这一点从李贞前世的历史便能看得出来,李贞身为人子,自是不想看着自己的父亲因为此仗而有所郁结,只不过一来李贞却对自己能否说服得了老爷子心存疑虑,再者,一帮子兄弟们都在盼着老爷子亲征,从而寻找机会给李贞来个致命一击,而李贞也有着同样的想法在,自也打算借着老爷子不在京师的当口,彻底打垮一帮子野心勃勃的兄弟们,正是因着有这么个矛盾的心理在,李贞始终也没下定决心该如此处置此事,此时听得诸遂良如此直接了当地问出了征高句丽的事情,还真令李贞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才好的,皱着眉头沉思了良久,这才面色凝重地开口道:此事本宫略有所闻,却不甚明了,恳请诸侍中为本宫详加分析一番可成?
诸遂良显然没想到李贞深思熟虑了如此长的时间,竟然就冒出了这么句话来,脸上的笑容登时就僵住了,瞠目结舌地看着李贞,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李贞这些天接见了如此多的朝臣,所议的事情不就是征伐高句丽的事儿罢了,这一点满朝文武谁人不晓,谁人不知,可李贞此时竟然说自己不甚明了,这话叫诸遂良如何能信?
殿下,高句丽无端生事,藐视我大唐之天威,依殿下看来,此等蛮荒小国,当伐否?眼瞅着诸遂良吃了憋,长孙无忌眼中精光一闪,沉稳地开口问了一句,算是为诸遂良解了围。
嘿,长孙老儿还真是会说话,您老都说高句丽藐视我朝天威了,那还不是明摆着要开战么,既如此,那还问咱干啥?李贞心里头叽叽歪歪着,可脸上却依旧不动声色,正容看向长孙无忌,略一欠身道:长孙大人所言甚是,本宫受教了,只是此事重大,须得父皇圣裁,本宫一切听从父皇之旨意便是。
见李贞回答来回答去,貌似诚恳,却始终滴水不漏,房玄龄的眉头登时便皱了起来,长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高句丽小寇猖獗无端,自当加以惩戒,然则我大军方回,若是骤然再次发动,一旦战事迁延,恐于战不利,而今圣上力主亲征,老臣等力劝不能,特来请殿下出马,若是殿下能出面自荐,老臣等当死保殿下为帅。
啥?啥?啥?您老这是要将咱往火坑里推啊!李贞一听房玄龄是这么个说法,登时就大吃了一惊,手一颤,险险些将茶碗打翻在地,这才明白这三位朝中大佬敢情不是奉了圣旨前来问话的,而是试图推出李贞去跟李世民争夺出征高句丽的领兵之权,这令李贞心里头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李贞对于如何征伐高句丽自然是有着绝对的信心,也有着绝对的取胜之把握,当然了,除非李贞打算将火药武器提前公开,否则的话,要想速胜几无可能,而火药武器乃是李贞保命的底牌,轻易泄露不得东宫如今的防卫力量除了李贞从西域带回来的百余名亲信之外,余者全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垃圾兵,而李贞又绝无可能去训练这帮子垃圾兵,否则的话,必然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