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进入十二月初,大雪已经把南京古城包裹得严严实实,就连秦淮河上都结了厚厚的严冰。
飞雪飘零的日子,曹文焕躲在方家大宅里,勤奋的著作《红楼梦集》。转眼间,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三个多月。三个多月来,他除了吃喝,就是撰写诗词,几乎绞尽脑汁,把记忆中的诗词一首一首填写下来,一度甚至因为忘记了一阙词、一首诗的几个字眼,而急得抓耳挠腮。
毕竟,他离开现代已经有二年之久,再加上很久没有温习过红楼梦,许多诗词都忘记了,不过,为了凑足字数,他又东拉西凑的拼了一些熟悉的诗词,甚至在中间还夹杂着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闲来无事所填写的蹩脚诗词。
这些自己亲手所填的诗词,虽然也和风花雪月沾上一点边,但是用韵则完全偏离了古韵,是地地道道的现代格律,这和原汁原味的红楼诗词比起来,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曹文焕相信,这些诗词无伤大雅,何况夹杂在那些脂粉浓郁的艳词里面,即使有人怀疑,也不会过深探究。毕竟,艳词只是供坊间的歌妓们愉悦达权贵用的。何况,有曹雪芹这位诗词大家垫底,任何瑕疵都会被彻底的掩盖掉了。
方家的供应还算周到,一方面是因为侯方域颜面,另一方面是曹文焕名声在外,是朝廷宠信过的少年副总兵,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东山再起,方家照顾他,来日他肯定也会照顾方家,官场老油条方孔炤执掌这么大一个家族,不可能不明白中间的道理。何况,方家的大公子和二公子,对于曹文焕这个人,存在着很大的兴趣。
曹文焕在方家人的照顾下,总算写满了一百零八首诗词。这日午时,他正伏在梨木桌案上较稿,忽然听到毛靴踏雪的嚓嚓声传来
“曹兄,还在勤奋用功吗?有贵客来看你了?”窗外,传来方其义急促的声音。
曹文焕停下毛笔,这几日《红楼梦集》的创作就要接近尾声,方家兄弟也来得比较勤快,尤其是方其义,曹文焕的每一篇诗稿写完,他都要先睹为快,除了叫好之外,方二公子还要和他探讨一番,方以智则微笑不语。倒是侯方域,最近露面很少,曹文焕猜测,他很可能是在闭门备考。
整理整理衣襟,曹文焕正要迎出门去,屋门早就先一步被人推开,方其义顾不得去拂试衣襟上的雪花,一握曹文焕的手臂,急着向外拉扯道:“曹兄快和小弟出来看看,有一位贵人,说什么也要见见你。”
曹文焕大奇,被方其义风风火火的拉了出来,只见院子的假山旁边放着几盆寒梅,二个文士打扮的年轻公子正在说笑。左边一个正是方其义的兄长方以智,而另一个,则衣着朴素,面容英挺,约摸三十多岁的年纪,一副潇洒不羁之态。
“我来介绍,我来介绍,这位是……”
心急火燎的方其义,话还没有说完,话头早被兄长拦了下来:“直之,你不要像个长舌妇一样,让杨兄自己和曹将军说话。”
方以智这声喝斥,让方其义大感不忿,有些面红耳赤起来。潇洒的文士笑道:“哎,密之,直之是急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干嘛这么说他。”
言罢,冲着曹文焕微微一笑,拱手道:“这位是曹将军吧,果然是少年英杰,单看这面相,就有佼佼不凡之态,这样的年纪,就已经官拜禁军副将,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曹文焕看到方家兄弟带这人前来见自己,有些如坠雾中的感觉,方家兄弟都是当世的知名文士,方其义倒还罢了,方以智却是名声早慧,在江南文坛颇具声望,他本人又文才武略,所结交的自然不会是无名之辈。
只是,这人究竟是什么来历?适才方以智称他为杨兄?明末江南,有什么知名的人士姓杨呢?
“这位仁兄过奖了,小弟只是一介粗人,因事得罪上官,被贬职发配原籍,一时落魄,这才流落到江南,将军云云,已经理小弟沾不上边了,实在愧不敢当。”
曹文焕谦虚一句,心里却在飞快的梳理明末的历史,猜测眼前这人的来历。
似乎是感觉出了曹文焕的疑惑,那人双眼一眯,笑道:“曹将军不仅年少英武,而且虚怀若谷,其实关于你的事情,杨某早有耳闻,这不,适才密之又告诉了杨某一些将军的事情,曹将军夜闯奴虏大帐,诛杀建奴大将,剿寇沙场,又不惜忤逆皇旨,擅杀流贼首领,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是这份英气,这份胆识,却着实令我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钦佩之极。”
那人的话虽然说得客套,但是听起来倒显得十分真诚。武夫在明朝虽然不受重视,但是有气节的武夫,一样可以得到文士的敬重。
曹文焕正要再谦逊几句,那人却略一抱拳,慢声细调的道:“对了,还没有自我介绍,敝人杨文骢,是密之的好友……”
他刚说到这里,曹文焕却双眸一亮,脱口而出:“杨文骢?你是杨龙友……”
他实在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公子,居然会是明末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文士杨龙友。历史记载,此人号称诗、书、画三绝,与当时朝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