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尊重中自重、自爱,产生对他人的挚爱。
互相谅解或理解。由于家庭每个成员的xìng格、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相互看不惯或听不顺耳的行为和语言,因而产生些不应有的误会或摩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家庭成员间的互相理解和谅解,来促进家庭气氛的和谐和成员间的友爱。
如果互相猜忌、挑毛病、找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大做文章,甚至发生口角大动干戈,就必然会使好端端的家庭闹成了是非之地,弄得人心不悦都陷入到精神压抑痛苦之中。可见,互相谅解,佛眼相看,略迹原情,原谅他人,也求他人对自己的谅解,是家庭中所不可缺少的。
互相鼓励。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大潮中,人们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和学习紧张而繁忙,带着喜悦的心情回到温馨和宁静的家庭,得到身心的愉快和休息。但也有时难免遇到某些失误或挫折,甚至是错误。在这种状态下,需要同志的帮助,更需要家庭的安慰和温暖。给予支持和鼓励,排解忧患,出主意想办法,走出困境。互相鼓励也是互相家庭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家庭的乐章里,倘若都鸣响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鼓励的乐曲,都以宽容的旋律来念这本“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庭的和谐气氛将会持久,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舍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基于此理,我们每个家庭成员要学会「忧」对方之「忧」,「乐」对方之「乐」.如能这样,您的家庭就一定是美满幸福之家。
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勤政廉洁,断案公平,颇有政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
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你断刑律命案很有一套,对民事家务是否能断?”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乡有一张姓老汉,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儿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可总闹别扭,后来老汉想通了,分就分吧。张家有宅院两处,田地二十亩,你来断断这家怎么分?
赵秉公说:“这还不好分?二一添作五。两个儿子一人一处宅院,一人十亩田地。”
可是这样分不尽合理。因为大儿子下有三子,已经成*人,二儿子下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儿子人多,二儿子人少,这样分岂不偏向二儿子?
赵秉公听了后说:“是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老汉的孙子,那就按儿子分宅院,按孙子人数分地,一人五亩,老大得十五,老2得五亩。”
这样仍不尽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汉却没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字孝为先啊老汉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不孝吗?
“照此说来,国人一向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团团圆圆,干脆还是不分为好啊”赵秉公答道。
同窗说,刚才我问了三问,你断了三个结果,哪个算断得公正呢?这还没完一年后,二儿子得病死了,二儿媳守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过活十分艰难,有了再嫁之意。可张老汉不同意,你说该不该嫁?
“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按‘三从’来说,不应改嫁。”赵秉公又答道。
可是,前朝和当朝的公主,寡后尚可改嫁,为什么一农fù而不可呢?这样断公正吗?
赵秉公一时回答不上来了,这位同窗说:“都说你是个清官,可见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啊”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人们常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比喻家庭纠纷外人很难搞清楚,无从断言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