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4】陪葬女种田记52(6100)(6/8)
通风的地方。
鱼清理干净后,稻田里的水也差不多干了,之后开始收割,纯手工收割。
现在杂粮区域、蔬菜都收完了,就剩下这些水稻,水稻收割起来也快,人多力量大嘛,加上平时吃的也多,有力气,半个月左右,尽数收割完成。
一边收割,一边晾晒,一边用自制的木制打谷器进行脱粒。
三十亩水田,亩产水稻,也就三百多斤,这还是稻花鱼养殖,鸭子辅助,养料充足的情况下的高产了。
毕竟没有打药,种子质量,一切看天收获,三十亩水田,最后也不过收获了一万来斤的稻谷。
杂粮和小麦的亩产就更惨了,这些高粱、小米、大豆、荞麦的亩产也才百十来斤,小麦亦然。
所以旱地三十亩,良田二十亩的平均亩产连二百斤都没达到,五十亩地啊,也才九千来斤。
比起空间,这真是差得远了,而水田能产三百多斤,已经是顶顶好的质量了。
八十亩地,那二十亩种的是蔬菜,最后连两万斤都达不到,这产量真愁人,但好歹也算是地主婆的待遇了。
毕竟还有很多人种不上地呢!
这还没算税呢,对比各朝代的税,明朝还算低的,好像只有二十分之一,还是三十分之一,地主家自然也要交税,他们这一家子的户籍如今已经合在一个户籍本上了,卫城是户主,没有功名在,自然全部都要缴税。
其实她这一百亩地根本就不算个地主,人家小地主还有五百亩以上的地呢,她这顶多算是个富户。
如果靠收租的话,肯定要比缴税高,给朝廷还交二十分之一呢,自己怎么不得留个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多。
她刚才换算耕田亩产,都是以现代的方式,但是古代粮食的单位是石。
古代亩产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儿,也就两石到三石之间。
明朝一斤是十六两,合现在一斤六两,一石合现在一百六十斤,亩产也就是现在的三百斤到五百斤。
那她这边两万斤,也就一百二十五石的产量而已。
这边的粮食价格是一石五百钱,按现在的斤算,每斤才不过三文钱(四舍五入)。
一千钱为一贯,一贯钱兑换一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