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饭,哪怕没有别的菜,她也能吃两大碗。
另外她还跟着婶子大娘们在田间地头找到当地的野菜凉草,将凉草摘洗干净下锅焯水捣成泥,放入纱布里捏出水,凉草的黏性很高,挤出来的汁液是墨绿色的,汁液里添加进一定比例的米粉,和汁液融合之后上锅煮,要不停的搅拌避免糊锅,粘稠后放到盘子里定型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能吃到晶莹剔透的绿色凉粉了。
凉粉可以凉拌,也可以用红糖拌着吃,甚至还能刮成丝,浇蒜汁儿,根据个人口味儿添加。
她做一小盘,能吃一天,一天早中晚,吃三种口味儿,别提有多带劲儿了。
这种凉粉和豌豆凉粉、绿豆凉粉、红薯凉粉、葛根凉粉都是不同的,味道带着各自的口感和特色,不能说它能超越哪个口味儿的食材,只能说各有各的味道。
广西的竹林有很多,5月份是挖笋的好时候,趁着那个时候,她腌了一小坛子的酸笋。
酸笋和什么最搭啊,当然是螺蛳粉了,能在当地吃到地道的螺蛳粉,很幸福的感觉,再臭也是不怕的。
酸笋和其他咸菜的制作方法也都大同小异,放盐加水密封一段时间就成了。
拿酸笋做酸笋鱼,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这鱼如果选择稻花鱼的话,那就更赞了。
隔壁阿婆做了鸡窝籺(hé),端过来两碗,一碗是红糖和米浆融合后蒸出来的,一碗是纯米浆,先抹油,加生抽,辣椒,蒜末,葱花,用勺子挖着吃,哎呀,太美味儿了。
这是她第一次见,细问了做法,原来是米浆上锅蒸出来的效果,简单,但真的很纯正,尤其刚下来的新米,味道更赞。
她觉得自己来到广西之后,过的日子堪称神仙了,温馨治愈,这样的自然环境,应该能多活很多年吧,哈哈!
除了鸡窝籺,阿婆还告诉她,将小米和大米一起磨浆,上锅蒸之后,再打成团,上劲儿,抹油,来回揉,拍成饼子上锅蒸后,熬糖浆或者生抽辣椒做成甜口和辣口的,味道也超级好吃。
这都是当地的特色,用主食磨浆打造更多的吃法,幸好老院子就有现成的墨盘,只要知道做法,就可以不断的进行尝试。
禾苗种上后,她在四分地的稻田里,撒下了三百斤的